上海有機玻璃制作:大蕭條開始了?
上海有機玻璃制作:大蕭條開始了?
以前總說"萬惡的資本家寧愿肯把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喝",現在發現我們被忽悠了......
進入2015年后,奶牛養殖戶發現,雖然牛奶的收購價格已經跌破成本線,但上門收購牛奶的客戶越來越少,最后不得不倒掉辛苦得來的牛奶——這種現象的官方解釋是供應過剩。
事實上,從2014年下半年起,即使是中國最短缺的資源——房地產也已經開始供應過剩。不僅僅是中國,國際市場上的石油、金屬、糧食、煤炭以及貨幣均出現供應過剩現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全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僅為2%,創5年新低,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為負1.9%,已經是連續34個月下跌,“通縮”已經到了眼前。
腦補一下:美國經濟學家費雪(Fisher)于上世紀30年代提出通縮 (Deflation)的概念,指的是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降。
通縮讓生產者遭遇冰點
通縮,那不就是物價便宜了,好事情哦!可是,一般人對于通縮的理解未必正確。通縮時代,如果預期價格會下降,有些購買會推遲,甚至會推遲到下次通脹時期到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房地產。作為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房地產的購買時機可能會直接影響家庭財產的結構,而價格是決定購買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說房地產的購買開始下降,消費者停止購買以等待更低的價格,那么上游行業必然深受打擊,包括水泥、鋼材、玻璃、混凝土、石材、鋁材、磚石、五金、苗木等等。如果你說這些行業對我影響不大的話,那么我們來看看房地產的下游行業:裝修裝飾、木材、家具、家用電器、紡織、汽車等等也將陷入蕭條。
更加可怕的是,由于PPI的下行壓力,中國的制造業在利潤微薄的今天已經無法再承受訂單大幅下降的事實。于是,政府開始救市。基礎建設項目雖然暫時緩解了行業的壓力,央行放出的大量貨幣卻再也不愿意進入制造業。
資本市場冰火兩重天
2014年12月1日至5日的一個交易周內,A股成交總量超過4.24萬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了2014年三季度的全國財政收入,略高于2013年地方政府4.12萬億元的賣地收入。從交易額可以明顯看出資金不愿進入實體,而在投資市場進行投機的危害。
12月5日一天,滬深兩市成交逾1.07萬億元,相當于每秒鐘就有1240多萬元的資金在股市里易手。過萬億的驚人數字,不僅創下A股史上的單日成交新紀錄,也推升上證指數,實現了9.5%的近六年最大單周漲幅。
專家們驚呼:大牛市終于來了。可是好景不長,在短短的一個多月之后的2015年1月19日,滬市創下了單日跌幅記錄,盤中跌8.33%,收盤跌了7.7%,大量個股跌停,散戶連割肉的機會都沒有。
2014年同期,從北方的陜西府谷到南國的柳州,從人間天堂蘇州到天府之國成都,從中原腹地的河北邯鄲到港口重鎮的福建泉州,出現了近年來最嚴重的民間借貸危機。靠信任建立起來的民間借貸在2014年的中國陷入了罕見困境,無力還債與惡意逃債一起形成“跑路潮”,其所到之處,信任蕩然難存。
勞動力市場進入劉易斯拐點
以制造業的微薄利潤再去借貸高利息的民間資本無異是飲鴆止渴,跑路潮早晚要發生,只是沒想到來的那么突然,那么洶涌。對制造業來說,已經站在懸崖的邊緣,崩塌是遲早發生的事。
首先是成本大幅增加。制造業的主要成本大致可分為原材料、勞動力和電力三部分。中國一向以勞動力成本低廉著稱,可是,中國的中位年齡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20-64歲勞動力2015年后開始負增長,下降速度將超過日本。
勞動力下降的直接結果就是勞動力價格的上升。目前,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已經全面超過東南亞,新生勞動力大多是獨生子女,并不愿意從事一線工人的艱苦工作,農業生產更成為勞動力重災區。
2015,中國勞動力紅利已經消失,而原材料價格一直高企,只是在2014年下半年才開始大幅下降,電力成本則一向是美國價格便宜。最近,奧巴馬政府宣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推行移民改革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數百萬非法移民將免于被遣返,這一政策直接拉低了美國的用工成本,來自南美洲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幫助奧巴馬實施制造業回歸的策略。
目前,中國制造業直接面臨來自東南亞工廠的競爭,未來甚至面臨來自美國工廠的競爭,在雙面夾擊下,未來很難言光明。資金逃離制造業也是看到未來的悲觀而自然而然的反應,在制造業蕭條的背景下,股市注定是曇花一現,大量四處亂竄的投機資金對經濟秩序的破壞愈加明顯。
“劉易斯拐點”,這位發展經濟學大師的預言映照了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后,在中國大陸找到了21世紀的新范本。以日本為例,學者普遍認為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將日本拖入通縮:“失去的30年”。但人口學家卻認為,日本在1990年到達人口拐點,老齡化不可逆轉,經濟停滯的根源在于人口結構,而不是什么協議。
腦補一下: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point,1968)——該模型展示了伴隨著投資的增長,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向現代經濟領域的轉移;該模型還展示了,在何種條件下,勞動力供給將趨緊,經濟增長將放緩。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的人口拐點在2015年到來。
現在終于明白了中國制造業的根本結癥所在,中國人口頂峰標志著推動過去三十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中國勞動力過剩已經終結。就像當初中國以其龐大的勞動力進入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震撼一樣,反轉將影響深遠。
中等收入陷阱向中國逼近
同日本上世紀80年代一樣,迫于各種壓力,實業開始外流,2014年,中國非金融業對外投資為1029億美元,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商務部表示:我國實際上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持續了30多年的依賴出口、引資的貿易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
而國內的消費需求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艱難增長: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11.7%,繼續回落;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微長3.8%;汽車消費微長6.1%;地產銷售相關消費,建筑裝潢等消費低迷。
消費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比重已經逐步滑至35%以下,為主要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資占中國GDP的比重則升至45%以上,為主要經濟體中比例最高的。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預言:中國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不確定的未來,抑或最好的轉型年代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只有少數幾個歐洲以外的經濟體成功避開了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絕大多數位于東亞——包括日本、韓國、臺灣以及新加坡。
中國政府已經在行動,未來將通過放開計劃生育(盡可能長地保持勞動力的競爭力),拆除城鄉壁壘和戶口限制,拆除壟斷限制,鼓勵自由創新等措施來重振經濟活力。如果措施得當,那么經濟結構再平衡最終將作為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副產品發生,而不必將其當成一個核心目標。
雖然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嚴峻,2014年中國GDP增長依然達到了7.4%的水平。
中國擁有超過3萬億的外匯儲備、接近20%的存款準備金,資本賬戶并未完全開放,且央行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具有很強的干預能力,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底氣所在。
在中央通過大力反腐和財稅改革后,巨量曾套牢的地方政府債權項目的儲蓄資金被釋放出來,正確引導這部分資金進入實體而非投機金融,這是中國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千載難逢的機遇。
在“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帶動下,貿易市場拓展和出口退稅等穩外貿政策將會實施;通過稅制改革,以消費退稅政策拉動大宗消費支出,實現生產率的提升。如果措施得當,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穩穩地走上避開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道路。